喝透人生三道茶 | 第17期
三毛曾说:
“人生有如三道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若微风。”
道
道
有
真
味
。
三
道
人
生
茶
,
由最初的浓烈到最终的平淡,无不浸透着禅意的美。有柳暗花明,有时前路迷茫;有时峰回路转,有时无处安放。一杯茶,端起时需要紧紧地握住,放下时就轻轻地松开,才是参透了茶道之法,也是悟透了人生真谛。
云南人爱喝茶,聚集着二十几个民族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酷爱、品饮着云南的茶。云南与茶有着太深的渊源,不仅是茶树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令人惊心动魄的道路之一——茶马古道的发源地。
白族的“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白族招待嘉宾的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相传原为古代南诏王招待贵宾的一种饮茶礼,后来流传到民间,经保留和发展延续至今。
大理白族三道茶,借茶喻世的独有茶道,一苦、二甜、三回味,是三道茶的特点。
2014年11月,白族三道茶荣列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制作三道茶时
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不一样
第一道茶——苦茶
第一道茶, 谓之头道"苦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此喻人生应当吃苦耐劳方能有所作为。
吃苦是青年的必修课。“茶,是以自身的一脉苦涩,酿就了遍地清芬。”耐得住茶之苦寂的人,一定享得到茶之清芬。愿身心俱得茶之洗涤,愿唇齿常留茶之芳泽。苦,是上苍馈赠给青年的最好礼物。
“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面对苦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一份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奠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念。
具体做法:先将优质绿茶放入砂罐用火焙烤,待茶叶烤黄发出香味后,冲入少量沸水,等泡沫消失后,用火煨片刻,当茶水呈琥珀色时,倒入茶壶。
第二道茶——甜茶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经过困苦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给付出的回报。
收获,是中年的关键词。爱情完美,家庭幸福,母慈儿孝,心宽体胖,事业如日中天,实力如鼎矗立。中年是人生的甜筒,品味中年,进口冷滋滋,甜津津,入肚却暖哄哄,甜丝丝,是难得一品的如饴甘味。人到中年有好福,酣享甘甜,好似在人生甜海里来回畅游。
具体做法: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烧乳扇和红糖,是甜的,茶面还有些甜花生、核桃片。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
第三道茶——回味茶
第三道茶,称之不“回味茶”。茶里百味交集,需要再三回味。老年时,似喝透的茶。安稳和煦,无波无澜。尘埃落定后,一颗心守住了杯盏之地,无念无争,无是无非,人就在简单中。莫道老来万事休,此时风景最迷人。
俗话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老的好处在于回首漫漫人生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人生哲理、生命追问和终极关怀,统统汇成一个深不见底的碧潭,浓缩世间所有的好或者不好,供人资鉴,是人生的至宝。
相关做法: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
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饮时感觉口颊香甜而又略带辛辣,使人精神爽然,此即寓意事业开拓成功令人回味无穷的第三道茶———回味茶。
三道茶的泡制和饮用过程充满了喜迎嘉宾的兴致和亲热的感情,寄寓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主宾相敬,细细品味,令人心旷神怡。
- end -
信息来源:无锡问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