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
【馆员荐书】英国女孩眼中的中国菜:《鱼翅与花椒》
发布时间:2025/08/11   点击:50



馆员荐书

鱼翅

花椒



英国女孩眼中的

中国菜

 索书号:I712.55/85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本书是关于中国菜出乎意料的美好故事,

也是一个英国作家的中国菜历险记。




先让我们看下这个英国作家的经历:扶霞.邓洛普在牛津长大,于剑桥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其后于伦敦亚非学院以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获得中国研究硕士学位。一九九四年,扶霞在获得了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补助后,前往中国四川大学就读一年;其后又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接受了三个月的专业厨师训练,成为该校第一位外国学生。




阅读扶霞的文字,你会惊讶地发现她柔软博大的内心与灿烂的爱,中国饮食打开了她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大门,以此为契机,她与中国几乎已经血肉相融。

在她的书里,你能看到对中国文化的信手拈来,她在中国的第一个城市决定了她对中国饮食最美好的第一印象:成都

她这么描述成都的川菜:

成都就是个特别温柔的城市。成都的川菜,完全没有外国人成见中的那些原始和粗野,而是一点一点地挑逗着你,曲径通幽,去往极乐之旅。





因为爱吃中国菜,于是她毅然决然地去厨师学校学习专业的中式烹饪法。于是在她的感受中,中式烹饪也变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体现:

中国人日常用的菜刀竟然出乎意料地轻盈机巧,既能切碎小小的葱头,也能处理大块的肉。从肌肉强壮的大厨到羸弱的老太太,人人都用这种菜刀。一把轻巧的菜刀,几乎能完成厨房里的一切任务,从切藕丁到给很小的一块姜削皮,而且常常是中国厨房里唯一的刀具。

现在我已经明白,切菜可以算是一种冥想,也明白为何中国道家圣人庄子会用一个厨子和一把刀的故事来比喻生活的艺术。





她对引发自己爱上中国菜的川菜赞不绝口:

精心安排的川菜宴席可以用你想象到的任何方法来挑逗你的口腹。先用适量的红油唤醒你的味蕾,再用麻酥酥的花椒调动你的口舌,辣辣的甜味是对味觉的亲吻,干炒的辣椒也在对你放电,再来一口滋补的浓汤,整个精神都舒缓下来……真是过山车般惊险刺激的体验啊!



她又走遍中国,用来自异国作家的灵敏感受中国不同菜系的美妙:

淮扬菜不是一个开朗活泼、烈焰红唇、伶牙俐齿的辣妹子,一出场便站在聚光灯下、舞台中心。淮扬菜是另一种比较温柔和平的存在,就像《红楼梦》中贾家的某个姊妹,在精美的园林中,戴着金玉的发饰,在大理石桌前作诗。其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这种清远收敛、柔和淡色,悉心熬煮的高汤、抚慰人心的柔嫩口感,以及那种微妙又鲜明的咸甜之味。





她甚至能精准而文艺地描述出中国食物的“口感”,这种玄而又玄的食物体验,几乎可以算是她文字中最为迷人的部分:

脆的食物一开始会“抵抗”你的牙齿,但最终会缴械投降,咬下去干脆地断掉,令唇齿愉悦。它和“酥”是有区别的。酥是一种干干的、更为易碎的、碎片一样的脆。烤乳猪的皮可以形容为“酥脆”,因为能同时拥有两种脆的口感。

“嫩”就是烧得恰到好处的鱼肉,或者新鲜柔软的豆苗;“滑”就是上了浆、过了油的鸡丝;还有种很棒的口感是“爽”,指的是嘴里清新、鲜明、顺滑、清凉的感觉:比如说蘸了醋和红油的凉粉。“麻”是花椒让你嘴巴微微发痛又麻木的感觉;“味厚”就是缠绵悠长,很多层次,回味久久萦绕在舌尖。





她也很敏锐地发现了食物在中国人生活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意识到了中文词汇中无处不在的食物指征。她愉悦地接纳了这种文化,就如同她开放怀抱纳入了中国菜的汪洋大海:

作为格格不入的老外,我发现自己不仅在学习烹饪的理论和实践,竟然还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国式的“画味之道”。阴湿的冬日,我知道应该比平常吃得温热些,所以早餐的饺子汤里就多一勺红油;而夏日闷热的酷暑中,来点酸的就能让人神清气爽。原来爱情里的嫉妒叫做“吃醋”,生而为人所经历的疼痛与艰难叫做“吃苦”。在中国学习烹饪的语言,原来也是在学习人生的语言。




酸甜苦辣,人间烟火。阅读扶霞的美食文字,常常能让人忘了她是一个老外。她就像个老朋友,随意地游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她认真地投身于锅碗瓢盆的日常琐碎,她细细品尝人间喜怒哀乐的五味人生……读一读她的书,来品一品纸上的饕餮盛宴,看文字的美与食物的美如何被细细地碾碎,又精巧地糅合在一起,铺陈出盛大的舌尖美味。



《鱼翅与花椒》

——  END  ——


拟稿:静海

审核:小月、芙蕖、葡萄

发布:十二


扫码关注梁图

微信号wxlxqt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