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设施
文化资讯
惊蛰至,桃花深处寻春信






惊 
明·仇英《桃花源图》



一文 | 一画 | 一





最后一块冰也薄薄地消散在水中了,到了惊蛰,春天终于有了实感: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桃花一开,就到春天最热闹的时候了。

桃花对于中国人有特别的象征,自陶渊明起,中国人心中那个最为理想的人类生活图景,一定在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永不衰败的地方

明四家之一仇英就曾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创作了青绿山水图卷《桃花源图》。

向上滑动阅览全图





展开这幅画卷,我们可以跟随武陵人的脚步,一一对照着完整地游览一遍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明·仇英《桃花源图》局部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说过:“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又说:“春事烂漫到难收难管,亦依然简静,如同我的小时候


这两句话很适合做《桃花源图》的评语——虽设色浓艳,整体却依然简静、恬淡;这样热闹繁复的生活场景,被仇英画出了超然世外的清逸感,既保留了南宋院体画的工致精细,又融入文人画的诗意留白,兼具了民间趣味与文人雅韵。


明·仇英《桃花源图》局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早在古老的先秦时期,桃花就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里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它是俗世的爱情、是生活;又是世外的诗歌、是理想的居所。入世是它,出世亦是它。

我们爱桃花,爱它的富丽甜俗,也爱它如此单纯,就像爱我们生机勃勃又简朴宁静的生活。




今日惊蛰 → 

我们一起静待桃花盛开


雨水·节气嘉宾


卫东,「为你读诗」语言艺术指导,金话筒主持人。

程从礼,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篆刻家。

惊蛰·视频号


无锡市梁溪区文化馆

邀请你关注梁溪区文化馆、江苏公共文化云



转自:诗意人文品牌

编辑:苏苏

审核:峰哥、小娅

发布:杜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