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设施
文化资讯
【馆员荐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有趣的经济学

有趣

的经济学

薛兆丰

经济学讲义





作者:薛兆丰

索书号:F0-49/93

馆藏地:梁溪区图书馆民丰馆综合阅览室


向大家推荐《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是因为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同时书中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培养看问题不同的思维方式。




01

争夺太阳


薛兆丰

经济学

讲义





书中事例:假设现在有两家酒店是邻居,A和B。A酒店有个泳池,客人能够在泳池边晒日光浴。但B酒店把自家翻修成了14层的高楼,遮住了阳光。A到法院起诉B,你是法官的话会怎么判?

书中解读:诺贝尔得主经济学家汉斯认为:两家酒店其实在争夺阳光的权利,谁能更好地利用阳光这资源就应该支持谁,大白话就是“谁用得好就归谁”。假设两家酒店是同一个老板拥有,他显然不会拆掉14层楼来满足A酒店的日光浴需求,因为成本太高。






笔者想法:经济学在现实中往往不适用,比如特朗普的经济顾问是经济学家,而反对他经济政策的也是经济学家。之所以这样矛盾是因为经济学需要设置前提,而且是理想化的前提。比如人力显然也是一种资源,如果有位女士终身未婚,显然不是因为她没有价值。现实中A酒店和B酒店也不会突然变成一个老板,正相反两者很可能陷入长期诉讼。同时也很难界定“谁用得好”,比如B酒店虽然有14层楼却可能是收费低的快捷酒店,A酒店虽然不高却可能是主打高端体验的豪华酒店。



02

占便宜


薛兆丰

经济学

讲义





书中事例:蜜蜂和果树互相利用,蜜蜂利用了果树的花蜜,而果树则利用蜜蜂来传授花粉。但是它们之间的互相利用并不完全对等,其中一方会占另一方的便宜。

书中解读:诺贝尔得主经济学家米德认为:这是市场失败,建议政府介入。因为蜜蜂占了果树的便宜,但果农没有补偿,政府应该补贴果农,让他们多种果树,来帮助蜜蜂采更多的蜜,使双方价值最大化。






笔者想法:和酒店的例子类似,在现实中很难断定谁占了谁的便宜。比如一起工作的同事,他们可能工资是相似甚至相同的,但谁又能保证他们的工作量完全一致?又比如男女结婚成为夫妻,哪一方对家庭贡献更大是永恒的争吵话题,实际上没有答案。第三方的介入比如政府、法官对事情的影响往往是法律层面的强制手段,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手段。我和薛兆丰先生的看法一致,合作双方找到合作解是最佳选择。



03

供需关系


薛兆丰

经济学

讲义





书中事例:男生跟女生结婚的时候,男生要给女生买一个钻石戒指,规定好了一定是男生买的。但人性是会寻找对策的,他们找到的对策越多,规定的效果就越弱,简称法律无效定律。

书中解读:房产交易税是买房出还是卖方出?税是双方共同承担的,双方各付多少,取决于需求双方的弹性。谁的弹性低,意味着对这份交易更迫切,谁就付得多。同样道理钻石戒指是男女双方共同买的,至于比例多少,取决于谁更需要这份婚姻。






笔者想法:按照我们的传统,结婚主要是男方操办的,但也有一些女方置办的例子。比如鼎鼎大名的汉高祖,以及民间时有耳闻的上门女婿。可以合理推想上门女婿是不怎么会负担婚礼费用的,他们也不可能个个都是刘邦这样的大人物,那么难道他们对婚姻就没有任何需求么?反过来讲,我相信也有许多穷苦女子出嫁是几乎没有嫁妆的,她们对婚姻的弹性就非常高吗?历史常识告诉我们,事实正相反,以前女性的婚姻弹性非常低,几乎属于刚需。既然古代女性刚需婚姻,她们为什么出的嫁妆比例一半和彩礼相比都很少甚至没有呢?按照法律无效定律,她们应该是不太需要婚姻才对。经济学所不能解答的现实是:婚姻双方通常都有需求,但需求的点不同。在古代男方往往需要生儿育女,女方则是寻找依靠。既然需求的点不同,就无法拿来做统一衡量比较,就好像不能把猫换算成狗一样。钻戒是谁买的这个问题并没有一定之规,不是法律无效定律能简单概括的。



04

价格是完美

的解决方案


薛兆丰

经济学

讲义





书中事例:我们都需要木材,你需要木材给心爱的小狗盖个狗窝;她需要木材给儿子做套积木;我需要木材冬天取暖。我们三人需求不同,但谁的需求更优先是无法权衡和协调的。

书中解读:诺贝尔得主经济学家哈耶克提出,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问题是应付变化,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价格体系。价格体系能够巧妙地把分散的知识利用起来,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每个人的判断和行动做出奖惩,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应变问题。






笔者想法:价格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完美这个词不存在于现实之中,而是字典中。回到我们需求木材的例子,显然取暖的需求是高于做狗窝和积木的,因为这可能涉及人的生命。如果这时候对木材出价,需要取暖的人无力承担而冻死,各位觉得是合理的么?或者更直白地说,社会能安定么?经济学家,同为诺贝尔得主的弗里德曼曾说应该给哄抬价格的人颁发奖章,书中举的例子是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后有人带了发电机到灾区去高价出售被政府没收,然后灾民说需要发电机。这让我想起之前的好莱坞大火,信奉这些经济学家观点的社会无利不起早,就连政府部门都不肯承担救灾的义务,送去发电机或灭火器。但历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哄抬价格囤积居奇没有好下场,往往都是社会大动荡的前奏。必须承认价格体系是很好的方案,但有个基本前提就是社会稳定。



05

金钱不能买什么


薛兆丰

经济学

讲义





书中事例:哈佛大学有一位道德哲学家桑德尔写了一本书《金钱不能买什么》,在这个金钱的时代,我们应该让金钱在社会中大获全胜吗?市场的伦理边界是什么?金钱不能买什么?

书中解读:薛兆丰先生明确地表示反对,他提出了两个问题:桑德尔教授来中国推广自己的书,行程密集,他的飞机和酒店不是排队的,是用钱把需求较低的人赶走。桑德尔教授接受的哈佛医疗服务也是一流的,如果不付费只排队的话,他可能要排在非洲儿童后面。






笔者想法:经济学家的理想化在此表露无遗,先看酒店的例子。很多人都去订过酒店,如果打电话过去被告知客满然后提出加钱就能订到房间的话,这样的酒店要么被投诉要么可能倒闭,因为它相当于在拍卖自己的房间,而且谁都不知道上限在哪里?设想下你加钱订到了房间,还没出发就被告知别人出价更高你会怎么想?桑德尔来中国订的酒店,价格是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其实就是先来后到的排队,而不是用价格取代了排队。再来看医疗的例子,非洲儿童到哈佛就医先不谈路上的成本,病情可能就耽搁在长途旅行中了。而且桑德尔在哈佛就医靠的只是钱吗?如果和其他哈佛教授一起就医就不排队吗?




钱不是万能的,这不是一句励志格言,而是人类社会运作试错的经验。这世上肯定有金钱不能买的东西,经济学家也好,其他专家也好,不应否定这一点。





拟稿/章百里

审核/小月、芙蕖、葡萄

发布/十二

扫码关注梁图


微信号

wxlxqt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