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江南文化
的诗性特征
烟
雨
化
梦
晏几道的那首《梦入江南烟水路》,
从宋代一路吟咏到今天,绵延而不绝:
梦入江南烟水路,
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
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
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晚弦歌别绪,
断肠移破秦筝柱。
壹
烟 / 雨 / 化 / 梦
千年来,江南烟水已浓缩为江南文化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的背后,是经过漫长的吸纳融合、取舍扬弃之后,江南文化聚敛沉淀而成的内在特质——“诗性”。
如果要找出与江南文化诗性特质最直接相关的因素,毫无疑问,那就是无所不在的“水”了。
在江南,无处不在的“水”。与文化气质上的“诗性”有着深刻的关联,这种关联在古代早已有之,诗词歌赋中俯拾皆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漫天挥洒的雨丝,若有若无,如雾似烟,氤氲出江南特有的朦胧之美,因而诗词歌赋中、绘画里,随处可见“烟雨江南”的诗意描摹。
本期【梁溪漫读】,我们将与领读人一起走进第二章:烟雨化梦——“水”与江南文化的诗性特征。
烟 / 雨 / 化 / 梦
贰
缪佳雯,梁溪区教育局女职工委员会主任、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无锡市农工党教体科工委委员、区政协委员。
叁
烟 / 雨 / 化 / 梦
本书分为十章,对江南诗性文化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包括江南的地域界定和文化特质,江南学术及其审美精神,江南诗性文化的文学呈现、生活表现、园林艺术呈现、经济表现等,是一本主题鲜明、兼具学术和通俗的作品。
庄若江,江南大学教授,江南文化与影视研究中心主任,无锡市作协副主席,吴地文化研究专家。著有《说吴》《城市文化》《吴文化内涵的现代解读》《工商脉动与城市文化》《无锡望族》《台湾女作家散文论稿》等著作,发表论文130余篇,另有文学创作《坐看云起》《江南望族》《中华酒歌》《江南文脉》等。
拟稿:章百里
审核:小月、芙蕖、葡萄
发布:十二
扫码关注梁图
微信号:wxlxqtsg